媒體金陽
16個小時手術 病人重獲新生(神經外科二病房主任醫師王誠的采訪報道)
8月19日一大早,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金陽醫院)神經外科二病房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在大哥大姐和老母親等一家人的陪同下,前不久才在此接受了開顱手術成功取出腦腫瘤的患者李麗(化名)親自將一面寫著“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錦旗和一封感謝信交到了該科主任王誠的手里。
“感謝王主任,感謝神經外科二病房的全體醫護人員,是你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啊!”雖然處在恢復期講話還有些小聲,卻抑制不住李麗臉上的激動和喜悅。
今年4月份,因為經常頭痛頭暈,年僅41歲的李麗被查出患有腦腫瘤,因為腫瘤處在位于生命中樞的腦干斜巖區,如果要動手術風險很高,所以一家人在商量后,在第一家就診并確認病情的醫院只做了緩解病情的引流積水手術,誰料1個半月后癥狀非但沒有得到改善,相反還出現了吞咽困難、嗅覺咀嚼功能喪失、行走蹣跚等加重的趨勢,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醫生告訴家屬,病人頂多也就只有1年的生存期。就在一家人走投無路準備到北京的大醫院去求醫時,一位朋友向李麗的大哥李武權推薦了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二病房主任王誠。
“王主任是貴州診斷腦腫瘤方面的翹楚,你們要不去找他問問?”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一家人來到了金陽醫院找到了王誠主任。
一番拍片檢查后,王誠主任發現,李麗這個長在腦干巖斜區4公分的腫瘤雖然是良性,但是因為生長在生命中樞神經周圍,所處位置十分兇險,如果手術中有任何一點閃失,都會引起嚴重的并發癥甚至死亡。但是,如果成功切除,病人的生存率將會大大提高,甚至恢復到正常人的生活。
做還是不做這個手術?看著妹妹強烈的求生欲望,李武權一家人決定,請王誠主任為妹妹摘除腦瘤。
7月25日,入院后的第四天,王誠主任和神外二病房的其他同事們一起,為李麗進行了手術。早上10點開始手術,到手術結束時已是次日凌晨2點,在這期間,王誠主任只喝了一瓶功能性飲料和吃了一塊巧克力。
“這臺手術耗時16個小時,可以說打破了我從事醫生以來上手術臺的最長操作時間,因為要慢慢剝離中樞神經保護好豐富的供血血管,再以毫米為單位一點點把腫瘤切割并取出來,這個4厘米的腫瘤切了100多塊才完全取出來,只有做到嚴絲嚴縫才能救回患者的生命,讓她以后能像正常人一樣過健康的生活,雖然對腦外科醫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我一定要成功完成,在這里我也要感謝手術中一直陪著我進行手術的護士和麻醉師,她們一直在給我加油打氣,讓我不要忙,慢慢來,同時更要感謝家屬的信任。”王誠主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
術后第三天,李麗蘇醒。術后第20天,成功摘除腦腫瘤的李麗在家人的陪伴下出院,在這期間,她逐漸恢復了行走、咀嚼、嗅覺等身體功能,可以說,這臺成功的手術并沒有為她帶來任何一點后遺癥,未來,她將恢復得更好。
王誠主任的“耐心、細心、精心”很讓我們感動
看著一天天正在恢復的小妹,李武權心里有說不出來的驚喜和感動。要知道,幾個月前,妹妹的狀態跟一個瀕臨死亡的絕癥病人并無兩樣。如今,在經歷過這場突如其來的惡疾考驗后,他們一家人對王誠主任所處的神經外科二病房及金陽醫院都有著深深的感情。
“應該說,得了腦外科中風險最大的這類腦腫瘤是妹妹的不幸,但能遇到像王誠主任這樣對病人如此耐心、細心和精心的醫生又是不幸中的萬幸;我妹妹入院期間,我每天要開車往返金陽和市區兩三趟,分別給她送來早、中、晚餐,妹妹生病前,覺得跑一趟金陽好像都很遠,現在,我十分喜歡往金陽走,一點都沒有之前感覺距離遠這種概念,而且不管是別人叫我來金陽吃飯還是談事情,我都會欣然答應。真是因為一位醫技精湛、醫德高尚的醫生就徹底喜歡上了這個區域。”李武權笑呵呵地對記者說道。
采訪中李武權也萬分激動的告訴記者,就在妹妹準備手術的當天,他無意中在當日的貴州都市報上看到王誠主任受邀來到本報《愛健康》周刊定期舉辦的“貴州名醫熱線”中接聽讀者咨詢的報道,雖然是巧合,但李武權告訴記者,在等待妹妹手術的這16個小時里,這份報紙在10多位家庭成員中不停被傳閱,正是稿子中對王誠主任的報道在激勵、鼓舞和增強他們的信心,所以,他也想代表全家感謝《貴州都市報》。
“我一直都是從事互聯網方面的工作,平日里很少會看報紙,但從我妹妹這次生病過后,我要訂閱貴州都市報,定期關注你們推出的‘貴州名醫熱線’的相關報道,因為也要感謝你們的報道讓我們再一次全面地認識了像王誠主任這樣好的醫生。”李武權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