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療特色
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療法,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把藥物研成細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涼油、藥液甚至唾液調成糊狀,或用呈凝固狀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黃醋、米飯、棗泥制成軟膏、丸劑或餅劑,或將中藥湯劑熬成膏,或將藥末散于膏藥上,再直接貼敷穴位、患處(阿是穴),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痛穴位療法。它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中總結出來的一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它經歷了無數次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發展過程,有著極為悠久的發展歷史。
作用機理
穴位貼敷療法的作用機理比較復雜,尚不完全清楚。我們認為其可能的機理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與調節作用;二是藥物吸收后的藥效作用;三是兩者的綜合疊加作用。
穴位作用
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里,貫穿上下”,是人體營衛氣血循環運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則是上述物質在運行通路中的交匯點,是“肺氣所發”和“神氣游行出人”的場所。根據中醫臟腑一經絡相關理論,穴位通過經絡與臟腑密切相關,不僅有反映各臟腑生理或病理的機能,同時也是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點。各種致病之邪滯留在人體內部,臟腑功能受到損害和影響,致使經絡澀滯,郁而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則百病生焉。此時,可能在經絡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屬腧穴部位)出現麻木、疼痛、紅腫、結節或特定敏感區(帶)等異常情況。而運用穴位貼敷療法,刺激和作用于體表腧穴相應的皮部,通過經絡的傳導和調整,糾正臟腑陰陽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閉之氣……以散瘀結之腫”,改善經絡氣血的運行,對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產生良好的治療和凋整作用,從而達到以膚固表,以表托毒,以經通臟,以穴驅邪和扶正強身的目的。
適應癥
適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性關節炎,腰酸背痛癥、肩周炎、骨性關節炎等疾病治療。
藥效作用
清·徐大椿曾說:“湯藥不足盡病………用膏藥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貼敷藥物直接作用于體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熱拔毒,消腫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膿,改善周圍組織營養的作用。還可使藥物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聯絡臟腑,溝通表里,發揮較強的藥效作用。正如《理瀹駢文》所言:“切于皮膚,徹于肉里,攝入吸氣,融入滲液”。并隨其用藥,能祛邪、拔毒氣以外出,抑邪氣以內清;能扶正,通營衛,調升降,理陰陽,安五臟;能挫折五郁之氣,而資化源。
我們知道影響藥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藥物的理化性質和藥理性質外,還與皮膚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關系。現代醫學已證明,中藥完全可以從皮膚吸收。經穴皮膚吸收藥物的主要途徑為:一是透皮吸收,通過動脈通道,角質層轉運(包括細胞內擴散和細胞間質擴散)和表皮深層轉運而被吸收,藥物可通過一種或多件途徑進入血液循環;二是水合作用.角質層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其含水量為環境相對溫度的函數、中藥外敷“形附麗而不離”,“氣閉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種汗水難以蒸發擴散的密閉狀態,使角質層含水量從5%~15%增至50%,角質層吸收水分后使皮膚水化,引起角質層細胞膨脹成多孔狀態而使其緊密的結構變得疏松,易于藥物穿透。研究證明藥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時還可使皮溫從32℃增至37℃,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三是表面活性劑作用,貼敷藥物中所含的鉛皂是一種表面活性劑,可促進被動擴散的吸收,增加表皮類脂膜對藥物的透過率;四是芳香性藥物的促進作用,貼敷方中的芳香類藥物,多含揮發性烯烴、醛、酮、酚、醇類物質,其較強的穿透性和走竄性,可使皮質類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
作用特點
作用直接,適應癥廣
穴位貼敷療法通過藥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過透皮吸收,使局部藥物濃度明顯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較為直接,其適應證遍及臨床各科,“可與內治并行,而能補內治之不及”,對許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顯著功效。
用藥安全,誅伐無過
穴位貼敷療法不經胃腸給藥,無損傷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臨床應用時出現皮膚過敏或水泡,亦可及時中止治療,給予對癥處理,癥狀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繼續使用。
簡單易學,便于推廣
穴位貼敷有許多較簡單的藥物配伍及制作,易學易用,不需特殊的醫療設備和儀器。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或家屬,多可兼學并用,隨學隨用。
取材廣泛,價廉藥儉
穴位貼敷法所用藥物除極少數是名貴藥材外(如麝香),絕大多數為常見中草藥,價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來自于生活用品,如蔥、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藥量很少,既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又可節約大量藥材。
療效確切,無創無痛
貼敷療法集針灸和藥物治療之所長,所用藥方配伍組成多來自于臨床經驗,經過了漫長歲月和歷史的驗證,療效顯著,且無創傷無痛苦,對懼針者,老幼虛弱之體,補瀉難施之時,或不肯服藥之人,不能服藥之癥,尤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