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熏蒸療法又稱為中藥蒸煮療法、中藥汽浴療、藥透療法,熱霧療法等。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被稱為“烘雅”。中藥熏蒸是以熱藥蒸汽為治療因子的化學、物理綜合療法。
熏蒸歷史
中藥煎煮治病的文載
· 《禮記》:頭有瘡則沐,身有瘍則浴。
· 《黃帝內經》亦曰: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邪可隨汗解。
· 《五十二病方》隨馬王堆漢墓出土,明確提出用中藥煎煮的熱藥蒸汽熏蒸治療疾病,其中有熏蒸洗浴八方,如用駱阮熏治痔瘡;用韭和酒煮沸熏治傷科病癥等。
· 東漢醫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亦記述了用苦參揚熏洗治療狐惑病蝕于婦人下部的藥方與手法。
· 晉朝葛洪的《肘后備急方》記述了用煮黃柏、黃岑熏洗治療創傷與瘍癰癥;
· 唐宋時期,熏蒸獲得較快發展。在熏蒸陰部,熏蒸足部的基礎上,又提出熏眼,熏發等方法。醫藥大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則記述了用大劑黃芪防風湯熏蒸治療柳太后中風不語使其蘇醒的方藥與手法;中藥熏蒸療法用于皇宮深院救治皇太后的中風重癥,足可窺中藥熏蒸療法在當時的作用和影響之一斑。
·元明清時期熏蒸療法得到進一步發展并日趨成熟完善。 清代的《急救廣生論》和《理瀹駢文》是中藥外治分支科學體系的成熟與完善;尤其是《理瀹駢文》宏論之精辟、之辨證、之顛撲不破更是將中藥外治從實踐到理論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其中融會貫通了外治宗師吳師機“余學外治十余年、逮親驗數萬人,其治愈不勝計”的艱辛實踐。
宮廷熏蒸由來已久
在唐代宮廷皇妃就用溫泉、鮮花浴身。元代《御藥院方》記載了皇帝、皇后的熏蒸藥方及治療關節痛、痔瘡、陽痿、陰囊腫痛等多種熏蒸藥方。尤其在清代,熏蒸在清宮方藥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慈禧光緒醫方選儀》中就曾收載慈禧光緒常用熏蒸65首。其中熏身方20首,熏頭方16首,熏面方3首,熏眼方15首,熏蒸四肢方7首,坐熏蒸方4首。可見熏蒸療法在宮廷中的運用是受到了高度重視。
· 新中國建立后,隨著科技的進步,亦有一批很有影響的專著如《自然療法大全》、《實用中醫獨特療法大全》、《當代中藥外治臨床大全》、《中國醫學療法大全》等十余種有關中藥熏蒸洗浴療法的單行本相繼出版,師承前人,推陳出新,為中藥外治和中藥熏蒸療法的不斷發展推波助瀾。
方法
1.傳統熏蒸法:把藥放在器具里(不銹鋼的,瓷的,瓷砂的)。然后加些水煮沸,找好合適的姿勢,把要蒸熏的部位放在器具以上用蒸汽熏蒸,注意避免燙傷,熏蒸時間大約20分鐘到半小時,最后關火。
2.時尚熏蒸法:采用中藥熏蒸機(藥浴機),全自動人性化設計。
適應癥
中藥熏蒸適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性關節炎,腰酸背痛癥、肩周炎、骨性關節炎、肢體功能障礙、腎功能衰竭等疾病治療。痹癥導致的關節腫脹、疼痛和活動受限等。
1、痹癥亦即風濕和類風濕疾病,其病程往往遷移、反復發作,經久不愈;中藥熏蒸可收顯著效果。
2、腰酸背痛癥:常見于腰肌勞損、腰背軟組織挫傷、腰部軟組織無菌性炎癥。
3、肩周炎、頸椎病、落枕等,此類病常因風寒和病弱、勞累及韌帶退行性病變所致。
4、骨關節炎、肌腱炎、筋膜炎、腱鞘炎、脈管炎等均適用于熏蒸法進行治療和綜合治療。
5、慢性勞損、骨傷科急癥期(48小時)后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骨折固定解除后功能康復過程的熏蒸康復治療。
6、腦血管意外后遺癥常造成肢體功能障礙,用熏蒸既可加快患肢血液循環,增加營養供應,促進組織再生,防止廢用性萎縮,又可刺激外周傳入神經反饋信號至大腦相應功能區,促進大腦功能缺失區聯絡的溝通與覺醒,產生積極的康復效果。
7、腎功能衰竭尿毒癥的中藥熏蒸治療。中藥熏蒸可發汗利水排毒,使體內積聚的氨質代謝及尿酸等經皮排出體外,對非重癥病,往往通過中藥熏蒸的“皮膚透析”,結合內服湯藥等綜合治療,即可有效控制癥狀。對重癥病人,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緩解尿中毒癥狀后,繼用中藥熏蒸法結合湯藥治療,可視病情逐步停用其它透析,而僅用中藥熏蒸法和湯藥后的治療、調理。中藥熏蒸發汗不但操作簡單,費用低,而且幾乎沒有副作用,對保全和恢復腎功能亦十分有好處。
治療原理
1, 熱效應的物理刺激作用
① 皮膚在熱效應的刺激下,疏通腠理,舒經活絡,放松肌肉,消除疲勞;
② 毛細血管擴張,行氣活血,促進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的營養狀況,同時排廢排毒,使得機體氣血暢通,代謝平衡,改善亞健康;
③ 熱效應溫通解凝,能促進血瘀和水腫的消散;
④ 熱是治病因子“風、寒、濕”的克星,能有效排除體內的“風、寒、濕”邪,對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熱療能起到非常明顯的效果;
⑤人體的腎,女性的卵巢、子宮,是喜溫惡寒的器官,熱效應作用下,這些器官的血液循環加快,活性增強,調節并維持這些器官功能的正常發揮。
2, 局部性藥理效應
在患部的直接熏蒸,藥蒸汽通過皮膚的滲透、轉運、吸收,直達病灶,藥效高度聚集,在病灶處清熱解毒,散寒消腫;祛風燥濕,殺蟲止癢;舒筋活絡,行氣止痛。通過患部皮膚吸收,高濃度的藥物直達病灶,這是中藥熏蒸相對內服藥最為突出的優勢,因為人體的有些組織如肌性組織、結締組織、筋骨膜類組織,由于本身的結構,導致血液中的藥物穿越脂膜的透過率很低,從而使得治療效果不理想。比如婦科炎癥,醫生會開洗液和栓塞藥物;關節疼痛,醫生會開貼的膏藥,目的就是解決高濃度的藥物直達病灶的問題。
3, 整體性藥理效應
整體性藥理效應分為穴位經絡效應和血液循環效應。
穴位經絡效應:
中藥霧化氣體中所含的芳香化濁、辛香走竄的藥物離子作用于皮膚、腧穴后,在穴位經絡效應和穴位的信息效應影響下,通過神經體液裝置和經絡系統,調節高級神經中樞、內分泌、免疫系統,從而達到迅速調整人體臟腑氣血和免疫功能。
血液循環效應:
藥物通過皮膚吸收后,一部分藥物進入毛細血管,藥物通過血液循環穩態擴散至全身,調節全身狀況。
優勢
1,直達病灶:
中藥熏蒸直達病灶,體現在兩個方面。
①藥蒸汽通過皮膚的滲透、轉運、吸收,直達病灶:人體的有些組織屬于結締組織,這些組織內的毛細血管網分布非常稀疏,并且這些毛細血管屬于具有選擇性通透的“連續毛細血管”,這樣一方面使得血液循環帶來的藥物濃度非常的低,另一方面導致血液中的某些藥物成分透過率很低,雙重降低的藥效從而使得內服藥治療效果不理想。而中藥熏蒸通過作用病灶周圍的體表皮膚,通過皮膚的滲透、轉運、吸收,使得藥物離子直接到達病灶組織的表面和內部,從而起到藥到病除的效果。
②藥蒸汽通過人體內通外口的開口,直達病灶:人體的某些外通體表的腔、管道結構組織,例如陰道、宮頸、尿道、肛門、肛腸、口腔、咽喉、鼻腔、食道等,當中藥熏蒸作用在這些部位的開口周圍,藥蒸汽就通過開口處進入管道,從而對這些組織器官的病變,起到直接的治療效果。
2,對脾胃的毒副作用小。內服藥通過消化吸收而發生藥效,但在消化吸收的過程中,藥物會對脾胃本身產生或多或少的刺激,有的甚至是強烈刺激,從而影響脾胃功能的正常發揮。而中藥熏蒸經皮膚、孔竅直達病灶,不經脾胃,對脾胃無影響,因而中藥熏蒸這對于那些脾胃功能欠佳的患者,是非常好的治療手法。
3,綠色純天然:
中藥熏蒸綠色純天然,體現在兩個方面。
①不用藥物:不是所有的熏蒸都需要配置中藥,某些病癥,如亞健康、消除疲勞、輕度感冒、排毒養顏、減肥、凍瘡、輕度感冒、風濕關節炎等,通過純凈水或自來水熏蒸的熱效應就可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排汗排毒、祛風除濕散寒的效果,對這些病癥起到治療和調理的效果。
②中草藥:中藥熏蒸時所用藥物均為得天地日月精華的天然之物。中醫認為“藥食同源”,人食天地之物而得病,因而宜采用天地之物來治病。
4,享受治療過程
中藥熏蒸的過程也是人體肌肉筋骨放松的過程,是一個舒緩享受的過程。比起打針疼痛、輸液不便、中藥苦口等方式,實在是要愜意許多。
5,經濟
中藥熏蒸療法成本極低,各種熏蒸機器的價格都不高,是大眾可以消費的,同時熏蒸治療過程成本也很低,一方面可以不用中藥,達到強身健體治療的效果,另一方面配置中藥的話,中草藥大眾化親民的價格,是普遍都消費得起的。
注意事項
1.施行熏蒸療法,應時時注意防止燙傷,各種用具易牢固穩妥,熱源應當合理,藥不應接觸皮膚。
2.小兒及智能低下,年老體弱者熏蒸時間不易過長需家屬陪同。
3.熏蒸浴具要注意消毒。
4.治療期間對辛辣,油膩,甘甜等食物攝入應適當控制。